第1357章 侠客行(91)-《金庸作品集(简体新版)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高宗死后,孝宗对他十分重用,对金人战守大计,均由他主持,后来做到宰相兼枢密使都督(总理兼国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),封魏国公。

    岳飞被害,千古大狱,历来都归罪于秦桧。但后人论史也偶有指出,倘若不是宋高宗同意,秦桧无法害死岳飞。文征明〈满江红〉有句云:“笑区区一桧亦何能?逢其欲!”说明秦桧只不过迎合高宗的心意而已。不过论者认为高宗所以要杀岳飞,是怕岳飞北伐成功,迎回钦宗(高宗的哥哥,其时徽宗已死),高宗的皇位便受到威胁。我想这虽是理由之一,但决不会是很重要的原因。高宗做皇帝已久,文臣武将都是他所用的人。钦宗即使回来,也决计做不成皇帝。高宗要杀岳飞,相信和苗傅、刘正彦这一次叛变有很大关系。

    苗刘之叛,高宗受到极大屈辱,被迫让位给自己的三岁儿子。这一次政变,一定从此使他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具有莫大戒心。当时大将之中,韩世忠、张浚、刘光世三人曾参与平苗刘的勤王之役,岳飞却是后进,那时还没有露头角。偏偏岳飞不懂高宗的心理,做了一件颇不聪明之事。

    绍兴七年,岳飞朝见高宗,内殿单独密谈。岳飞提出请正式立建国公为皇太子。高宗没有答允,说道:“卿言虽忠,然握重兵于外,此事非卿所当预也。”意思说,这种事情你是不应当管的。岳飞退下后,参谋官薛弼接着朝见,高宗将这事对他说了,又说:“飞意似不悦,卿自以意开谕之。”那时岳飞手握重兵,高宗很耽心他不高兴,所以叫参谋官特别去劝他,要他不必介意。

    疑忌武将是宋朝的传统。宋太祖以手握兵权而黄袍加身,后世子孙都怕大将学样。秦桧诬陷岳飞造反,正好迎合了高宗的心意。要知高宗赵构是个极聪明之人,如果他不是自己想杀岳飞,秦桧的诬陷一定不会生效。

    绍兴七年,张浚进呈一批马匹,高宗和他讨论马匹优劣和产地等等,谈得很投机。张浚道:“臣听说,陛下只要听到马的蹄声,便知马好坏,那是真的吗?”高宗道:“不错。我隔墙听马蹄之声,便能分别好马和劣马。只要明白了要点所在,那也不是难事。”张浚道:“要分辨畜生的优劣,或许不很难,只有知人为难。”高宗点头道:“知人的确很难。”张浚道:“一个人是否有才能,那是不易知道的。但议论刚正,态度严肃之人,一定不肯做坏事;一味歌功颂德,大叫万寿无疆,陛下不论说什么,总是欢呼喝采之人,必不可用。”高宗认为此言不错。

    《宋史·岳飞传》中记载了一件岳飞和高宗论马的事。高宗问岳飞:“卿有良马否?”岳飞道:“臣本来有两匹马,每日吃豆数斗,饮泉水一斛,倘若食物不清洁,便不肯吃。奔驰时起初也不很快,驰到一百里后,这才越奔越快,从中午到傍晚,还可行二百里,卸下鞍子后,不喷气,不出汗,若无其事。那是受大而不苟取,力裕而不求逞,致远之材也。不幸这两匹马已相继死了。现在所乘的那一匹,每天不过吃数升豆,什么粮食都吃,什么脏水都喝,一骑上去便发力快跑,可是只跑得一百里,便呼呼喷气,大汗淋漓,便像要倒毙一般。这是寡取易盈,好逞易穷,驽钝之材也。”高宗大为赞叹,说他的议论极有道理。岳飞论的是马,真意当然是借此比喻人的品格。

    二十五

    张训妻

    张训是五代时吴国太祖杨行密部下的大将,嘴巴很大,外号叫作“张大口”。

    杨行密在宣州时,分铠甲给众将,张训所得的相当破旧,很恼怒。他妻子道:“那又何必放在心上?只不过司徒不知道罢了,又不是故意的。如果他知道的话,一定不会分旧甲给你。”第二天,杨行密问张训道:“你分到的铠甲如何?”张训说了,杨行密便换了一批精良的铠甲给他。后来杨行密驻军广陵,分赐诸将马匹。张训所得大部分是劣马,他又很不满意。他妻子仍这样安慰他。第二天杨行密问起,张训照实说了。

    杨行密问道:“你家里供神么?”张训道:“没有。”杨行密道:“先前我在宣州时,分铠甲给诸将。当晚做了个梦,梦到一个妇人,穿真珠衣,对我说:‘杨公分给张训的铠甲很破旧,请你掉换一下。’第二天我问你,果然不错,就给你换了。昨天赐诸将马,又梦到那个穿真珠衣的妇人,对我说:‘张训所得的马不好。’那是什么道理?”张训也大感奇怪,不明原由。

    张训的妻子有一口衣箱,箱里放的是什么东西,从来不给他看到。有一天他妻子有事外出,张训偷偷打开箱子,见箱中有一袭真珠衣,不由得暗自纳罕。他妻子归来后,问道:“你开过我的衣箱,是不是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