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4章 顺我者昌、逆我者亡-《明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办法,左梦庚早就想到了。

    “这扬州城内也不光只有秦晋商人,不是还有徽商嘛。既然如此,拉一派打一派。有人吃棒子,有人吃甜枣,相信会如我们所愿的。”

    明朝开国时期,为了应付北伐作战以及巩固边疆,朱元璋实行了“食盐开中”的政策。

    允许民间商人向边疆地区输送粮食,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——盐引。

    因为这个政策,秦晋的商人近水楼台先得月,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。

    陕西本地就是大粮仓,因此陕西的商人就地采购粮食,送到九边非常方便。

    而山西缺粮,    于是山西的商人便跑到山东购买粮食,再运送到九边换取盐引。

    秦晋的商人得到了盐引之后南下扬州,凭借盐引提取食盐,便能够换来丰厚的收益。

    自此以后,秦晋商人便在扬州定居下来,凭借手中的资本渐渐掌控了两淮的盐业。

    不过垄断的危害,朝廷也是看得见的。

    弘治五年,户部尚书叶淇上任,就将开中法改成了折色法。

    商人不必再千里迢迢运送粮食到边关,而是直接拿出白银就能购买盐引,也就是获得贩卖食盐的许可。

    这个举措一举打破了秦晋商人对于盐业的垄断。

    因为叶淇是淮安人,他的背后显然有着徽商的影子。

    而随着政策的改变,徽商开始大举进入扬州,正面与秦晋商人展开了竞争。

    秦晋商人起家较早,占据了先发优势,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在扬州城里屡屡占到上风。

    而且在朝堂上秦晋的官员层出不穷,更是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

    就比如扬州知府郭琪,更是屡屡包庇秦晋商人,而对徽商多有压迫。

    随着郭琪死于新军之手,扬州落到山东手中,秦晋商人失去了庇护,显然只能采取激烈的手段维护既定利益。

    左梦庚却看得清楚。

    在这样艰难的时局之下,徽商肯定乐于见到秦晋商人垮台。

    他们肯定也做好了准备,等着接手秦晋商人消亡之后留下了空当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徽商便可以利用。

    不过好处不能给的太容易,否则的话,今日之秦晋商人,便是明日之徽商。

    扬州城里,两个商帮泾渭分明。

    秦晋商人的大本营山陕会馆在靠近运河的大东门东关老街,而徽商的会馆则扎堆于小东门一带。
    第(2/3)页